小时候,我住在盱眙县城,外婆家在三河农场,每到放假时,母亲便会把我送到外婆家,我记忆中,农场只有场部才有一条不长的石子路,其他的都是泥土被碾压出来的“路”,晴天还好,一到下雨天,便无法行走。那时的我除了想念外婆之外,对农场我并没有太多的“好感”。
1990年,我14岁,我们全家从县城搬到了农场,那时的我,为了要到农场来在家里大哭大闹,死活不愿意到农场来,但父母的决定是无法改变的,我是家里第一个到农场来生活的,当时住在外婆家在农场读初中,每天上学时,别人的家的孩子都是跑着去学校,因为我有辆“双狮”牌的彩色女式自行车,第一天骑着它去上学,一路上摔了三跤,腿摔紫了,车也磕的掉了一块块颜色,后来,我只是晴天才骑车去学校,雨天便走着上学,这是我到农场来记忆最深的经历。1995年,我在农场高中毕业,那一年,刚好农场广播站招人,父母便让我去报了名,经过录音盲选,我被选中便到了广播站工作,那时候的我,一心想着,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离开农场回到县城。应该就是在那一年,农场机关办公楼前修一条宽大概在三米左右,长不到一千米的水泥路,我记忆中那应该是农场的第一条水泥路,再后来,南北中心路铺了半边水泥路,另一半还是泥土路,以后便每年加长。或许是因为在农场工作的原因,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农场,虽然那时候,农场并没有好玩的地方,满眼都是水稻和小麦,可是,这里人的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让我感动。虽然田间都是泥路,但到了收割的时候,大家团结一致推车拉车的加油呐喊声却有惊天动地之势,抹了下脸上汗水继续干的坚持都让我感到这或许就是农垦人的精神所在。慢慢的,那条三米宽的水泥路如蚯蚓蹒步般一点点的伸向远方,到了2000年左右,南北中心路由三米宽拓宽到了9米左右,而通往各个生产区和居民集中居住点的道路也由土路和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和母亲经常谈起农场的路,母亲说,是历届的农场领导眼光长远,从一开始就把路留的很宽,所以现在农场的路才这样宽阔好看。是啊,如今农场的路四通八达,连通往田间的路也修成了水泥路,农业职工们高兴的说,想都没想过,我们能开着小车到田里,路是越来越宽,田是越来越好种了,日子就和这路一样,越铺铺宽广,越铺越漂亮。2016年,农场党委为策应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又把南北东西主干道改造升级成了沥青路,一时在农场掀起了哗然大波,动工的当天,男女老少都到现场看个热闹,老农四师的前辈说,没想到他们还能赶上这样的好日子。
2014年,江苏农垦全面推行转型发展,我所在的三河农场作为江苏农垦中的一军,也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发展之中,于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便成为农场党委首要的工作,结合农场实际和所在地理位置的优势,农场党委便将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条“路”,并利用场域原有优势产业-草莓结合“缘来三河”梨园观光季和采摘季活动,走出了一条以“林果业为主导产业、水产和旅游为支撑产业”的发展之路。经过4年的摸爬滚打,农场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名到有名的变迁,并形成了农场自己的旅游特色,融入到了地方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农场增产增效的一个重要产业,而我作为农场的一份子,有幸见证了路从尘土飞扬到宽阔光洁的变迁,而农场的发展之路更是从狭窄的曲间小径演变了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宽广大道,路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三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条路正稳健的向远方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