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张国裕,今年已95岁高龄,每当他跟我说起自己的革命足迹很是激动,同时也会用断断续续的回忆和肢体语言向我们描绘出当年的曾经岁月。也可以说我是听着外公革命史长大的。
外公1927年出生于革命老区涟水县小李集,家境相对较好,三代单传,从小受到家里的宠爱。他童年时代在附近周桥私塾读书,目睹了日寇、伪军在老区犯下的暴行,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青少年时代,他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回来参加地方民兵、联防队活动。1945年春,参加了袭击朱兴庄伪炮楼的战斗。同年被选送到涟东徐集干校学习。涟东徐集干校是苏北根据地一所培养革命后备力量的学校。以学习文化、接受革命教育为主,同时参加站岗、放哨、贴传单、宣传发动群众等工作。1945年9月,随着共产党办的涟东中学迁入涟城,外公又到涟东中学读书。1945年12月,在涟东中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组织,他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先后被选为党小组长、支部组织委员、支部副书记。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涟水保卫战救护解放军伤员的工作。帮助解放军伤员换药、喂饭、料理生活、陪着聊天、写家信等。
外公说:“涟水保卫战打的异常惨烈,敌七十四师为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师长张灵甫凶悍狡猾,凭借着清一式的美式机械化装备,频繁地向涟水城发起进攻。当时守城的是解放军6师师长王必成,号称王老虎,在城西前线亲自组织部队阻击敌人,战场上的子弹密集的像西北风在呼啸,炮火连天,一束束火球不断地射向天空,敌我伤亡都很惨重,连涟水南门的废黄河都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十纵纵队司令员谢祥军不幸被炮火击中壮烈牺牲”。说到这里,外公哽咽了,眼里噙着泪花,保卫战终因敌强我弱,解放军守城部队在当天下午先后撤离。还乡团趁机活动,涟水城又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1947年7月份,外公在组织安排下,到涟东县粮库、税所工作,当时涟东县部分集镇仍处在敌我拉锯的状态。一次外公在大东镇征粮收税,突然遭遇二百多名还乡团,负责警戒任务的黄中队长立即掩护外公们撤离。在撤离过程中,中队长腿部中弹受伤,他坚持让别人先撤,自己趴在地上顽强地阻击敌人。后被还乡团抓去,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当年过冬,又被敌人押到大东镇上砍头示众。当天被杀害的还有两名地下党员。
1948年1月,一次驻扎在涟水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得到情报,用一个团的兵力向他们的驻地疯狂扑来,企图消灭这支共产党地方武装。县总队获悉后,立即掩护乡亲们向废黄河东岸转移。外公走在转移人群的后面,到河边时,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来了,外公顾不得自己不会游泳,一头扑进河里,向河东扑去。在扑腾中甩掉了棉衣和被包,幸好被接应的民兵及时发现,营救上岸。
1948年6月,外公所在的部队经过多次整编后,由淮涟团到五分区独立团,再到华东警备九旅。1950年10月,华东警备九旅调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外公任师司令部作战参谋,曾和时任102师政委冯国柱在一个党小组。1952年4月,102师奉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命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同年12月被命名为“江苏省淮海农场”,建场后外公即被选送到华东农业干校学习。回场后,外公一直在淮海大地上辛勤耕耘,多次立功受奖。如今离休在家安享晚年。
每每听完外公的革命足迹,一次次受到教育和鞭策。作为农场的第三代,我想我们应该要像祖辈们那样,拥有一颗爱党爱国之心,抱定共产主义理想不放松,认真做好工作,不忘初心,永续红色精神,再创农垦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