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获得本年度的优秀学员,我感到很荣幸,感谢‘双导师制’,让我迅速成长起来。”“当我得知获评优秀导师,第一反应是扪心自问,我真的做到传帮带了吗?我尽责了吗?还有什么做得不足够的?”……开年第一天,江心沙开展“双导师制”交流研讨会,年前获表彰的优秀学员代表、苏垦农发分公司青年职工王枫和优秀导师代表、农场社区管委会老职工蔡为群分别这样感叹道。
近年来,江心沙农场公司党委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结合个人专长,在青年员工成长的各个阶段分别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激励方式,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好提升工作质量,助推江心沙高质量发展。
多对一精准“滴灌”。为新入职员工分配两名导师,一名负责辅导政治素养,一名负责传授专业技能,并签订师徒协议。通过此举加强沟通和交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切实为新员工的成长赋能。师徒间签下的不仅是一份协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种信念。双方在良性互动和工作实践中认真履行这份庄严的承诺。通过制定“传帮带”责任和任务清单,师徒围绕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制定工作计划,逐项进行落实,确保“传帮带”师徒结对活动有时间、有内容、有步骤、有质量地开展,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定期组织述学考评,青年职工的结对导师、所在部门负责人以及公司领导等先后对大家的表现做出点评,并结合自身脚踏实地扎根江心沙、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经历,鼓励鼓舞新入职青年职工继续保持昂扬斗志,牢记初心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江心沙新实践贡献青年智慧、输出青年力量、展现青年担当。
导向性悉心栽培。“好苗成材离不开修枝剪叶,壮苗出穗离不开精耕细作。作为导师,就要从实际出发,以工作需要为导向,制定一段时间内的帮带计划,哪怕‘日拱一卒’,也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免得误人子弟。”农场公司优秀导师蔡为群介绍说,自实行“导师制”以来,他先后带了4位学员,每次都按照“缺什么就教什么,需什么就帮什么”的原则,根据学员专业特长因材施教。“带学员就像施肥、打药一样打理庄稼一样,要精准化、精细化、菜单式培养。”他自豪地说。近年来,通过‘老带新’‘强带弱’等师徒结对方式,让30余名想干事、有干劲的青年员工在思想上不断得到淬炼,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在技能上不断得到提升。截止目前,江心沙通过高校招聘、社会招聘引进海内外本科、硕士以上高学历专业化人才共36人,40岁左右中层干部由改制时的8%提升至47.83%,管理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由改制时的50%提升至75%,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持续优化。
交互式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要想给学员一杯水,首先导师得有一桶水。”正如担任业务导师的分公司潘晓忠感慨的那样,现在的农机具现代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像无人机等新型设备有时候他也要提前学,然后才能教。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很多时候学员比自己学得更快,还反过来教他。“年轻一代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上手快,向他们学习,我们也感到高兴。”潘晓忠说,“这样说明他们积极、主动、上进,我当然乐享其成。”针对油菜收割容易造成损耗的问题,10余对师徒集思广益、碰撞思维火花,提前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改装农机部件、调整割刀高度和适当早收、分段式收割等方式,反复试验,把损耗降到最低,有效保障了油菜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