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垦】怎样“捧出”一碗优质中国粮

作者:时间:2024-06-21 10:46:00

  • 15.2亿斤!这是去年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星农场”)的水稻产量,可以为全国14亿人每人端出一碗大米饭。

    “七星农场深耕水稻产业链,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勇担使命!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上争当‘排头兵’!”七星农场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袁昌盛说。

    紧邻三江平原,目之所及一马平川,七星农场拥有126万亩耕地,其中103万亩为水田。肥沃的黑土地是产好粮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2023年,七星农场水稻平均亩产已达630公斤,最高单产达到836.3公斤。单产水平高,“中国饭碗”底气十足。

    育秧大棚里,自动化铺盘机、起盘机代替了人工,智能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秧苗的长势;30亩左右的标准化大格田里,车辆往来于田埂上;使用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插秧机可以自主确定行走路线……走进七星农场,可以一睹现代农业的风采。

    历经6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农业生产也早已告别人挑肩扛,从全程机械化向全程智能化、精准化、无人化方向迈进。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七星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已成为北大荒集团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大批原创技术从这里走向三江平原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七星科技园,一台育种加速器正在紧张建设中。园区的人工气候室一年可以培育三代种苗,育种加速器建成后,能够培育六代种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团队的水稻品种已在园区试验了5年,目前亩产已达到700公斤。

    盘点与七星农场合作的科研院所,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截至目前,七星科技园累计完成科研课题7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2项。

    此外,七星农场还与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黑龙江农垦垦通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国家智能装备中心等单位合作,共同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完成重点科研项目攻关。

    “龙粳31”“龙粳2021”等面向第二、第三积温带的水稻主栽品种,以及叶龄诊断、侧深施肥、毯式育秧等31项实用技术,就是通过园区的研发推广,走进千家万户。

    “过去种植户育秧,有的人就把种子扔到沟里一泡,有时温度低得都结冰碴子了,管理十分粗放。每年4月常常遇到倒春寒,常规育秧出苗慢、成苗率较低。”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水稻办副主任姜灏介绍,现在他们采用叠盘暗室技术,辅以工厂化育秧方式。暗室里恒温恒湿,出苗均匀整齐,还可以节省10%的种子。此外,他们还创新臭氧、氧气双氧催芽,2~3天就能完成催芽环节。

    近年来,七星农场探索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传统农机融合,无人驾驶插秧机就是成果之一。过去人工驾驶插秧机需要3个人参与作业,一天只能插一亩地,精度还会受驾驶员水平的影响。无人驾驶插秧机精度在正负2.5厘米之内,一天能插五六十亩地,作业标准和质量大大提升。

    “十多年前,种植户一听说‘卫星定位’,都觉得是十分遥远的东西,现在卫星导航辅助执行技术已十分普遍。”七星农场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表示。

    近年来,七星农场广泛推行辅助直行、卫星平地机、自动驾驶等一系列智能农机技术。在传感器、巡田无人机、智能农机、智能农具等智能感知设备的支撑下,七星农场不断积累农业大数据,开发建设大田物联网系统、智能叶龄诊断系统、智能灌溉系统、遥感系统等20余项智慧农业系统(平台)。同时,加快各类信息化系统集成共享,推进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智能化管控,但这还远远不够。下一步,我们还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跨界融合,不断打破技术壁垒,进一步提升智能农业系统水平。”七星农场信息中心主管王勇表示。

    广泛示范带动,大面积提升单产

    “从苗床到秋收,我都‘有数’。1.5叶时,外界温度不超过28度;3叶时不超过22度;6月10日左右达到6.5叶时晒田;7.5叶时施一遍肥,就能供出大穗;9.5叶时施一遍穗肥,以钾肥为主、氮肥为辅,千粒重就有保障了;8月2日齐穗,开始间歇灌溉,就能保证稻谷的品质……”第一管理区种植户秦玉秋将技术要点倒背如流。

    秦玉秋说,七星农场的种植户都是“全能选手”,不仅要会种地,还兼职当瓦工、木工、电工、机械工、修理工。秦玉秋种了300多亩水稻,每亩能挣1000多元。他是七星农场依靠科技种田过上小康生活的典型代表。

    今年起,依托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债项目,七星农场开始整建制推进标准化格田改造工作,计划在4年内全部落实。改造完成后,单个格田可提高有效插秧面积3%~4%,每亩增产60斤以上,整个七星农场预计可增加农田7.4万亩,每年增加粮食产量4.4万吨。

    在此基础上,七星农场以良种选育应用为关键,将黑土地保护“三江模式”和建三江分公司22项农业创新技术集成组装,以此为抓手深入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配套,实施“987”水稻产能提升工程(即每个管理区重点打造1处“百亩攻关田”,实现亩产900公斤以上;打造6处“千亩示范方”,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打造3处“万亩创建片”,实现亩产700公斤以上),通过广泛示范带动,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到位率,促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在七星农场,具体农业生产由秦玉秋这样的适度规模经营户完成,农场通过“投入品统供、农产品统营、‘数字农服’统管”的“双控一服务”模式发挥统领作用。种植户在农场提供的种子、农药、化肥“菜单”中选购农资,既降低了成本,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此外,七星农场的20个管理区,每个都配备了4~5名农业技术员。新技术会在各管理区的“987”示范区进行示范展示,农业技术员开展培训,并在种植户中选择科技示范户先行先试。七星农场拥有一整套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种植户在技术带头人的指导下,按生产模式和技术标准开展农业生产,从而实现标准统一和大面积增产、节本、增效。

    用地养地结合,产业提质又增效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也是七星农场宝贵的财富。七星农场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让黑土地不断优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每年秋收后,七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裴新宇都要前往种植户的田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在实验室里对土壤中各类成分综合分析后,给每一块土地生成一张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指导种植户来年科学施肥。整个农场126万亩耕地,每三年都能轮上一遍。

    早在5年前,秦玉秋就用上了配备侧深施肥设备的插秧机。这项技术根据水稻长势进程及养分需求规律,在插秧的同时,将专用肥料同步施在秧苗侧3厘米、深5厘米的土壤中,每亩可节约用肥10%左右,增产6%~8%,节约成本80元以上。

    “之前我施肥,是背着机器把肥料‘扬’在地里,浪费大,利用率低,扬得还不均匀,水稻长得起起伏伏。”秦玉秋说,采用侧深施肥后,每亩地可以少用5斤肥,水稻长得“齐刷刷的”,还不会倒伏。

    七星农场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变量高效施药、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措施,实现亩减肥10%、亩减药8%以上;全面积实行秸秆还田,促进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1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升0.02个百分点。

    七星农场还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水利建设,引江水灌溉农田60万亩,置换地下水1.6亿立方米;同时,在水稻生产中推广浅、湿、干、间歇等节水灌溉技术达104万亩。

    标准化格田改造后,大型农机不需要进入田地,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地块平整了,每亩地用水量减少80立方米。

    在“一亩田”平台上,七星农场的有机稻田一亩最高拍出9000多元的高价。

    生态效益的提升,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七星农场有73.5万亩耕地获得绿色认证。通过建立稻米农产品质量追溯示范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在此基础上,七星农场大力发展定制农业,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加粮食产业效益。

    来源:中国农垦(热作)网

    Baidu
    sogou